抑商即抑农
2008-09-14 Sunday 20:54:33
抑商即抑农
周其仁
话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,无论粮价大涨还是大跌,粮食市场总是难逃行政干预、调控和垄断。无巧不成书,农民收入伴随这一系列事件而呈现停滞趋势。我在上两篇文章中已经解释,粮食的高价管制和保护收购,怎样直接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。本文集中说明,政府在粮食供求之间插了一杠子,抑制企业自由介入粮食生意,从而对粮农收入的增长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。
普遍趋势里的各个不同
差不多二百多年前,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通过分析当时家庭开支的记录发现,食品开支占家庭总开支的比例,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。二百多年以来,恩格尔定律经过各种验证,至今屹立不倒。
不过,在每一个真实经济里,收入增加究竟引起食品开支多大比例的下降,还没有发现定则。就是说,从人均收入300美元到1 000美元,食品开支的比例一定呈下降趋势,但究竟降为25%、30%还是35%,那就不一定了。我看过一项收集了全世界107个国家的数据作的研究,结果是,同样的收入水平之下,不同国家的恩格尔系数,可以相差5到10个百分点。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呢?
哈耶克论及农业的时候,有过一个论点。他说,一旦收入的普遍增加超过了一定水平,“那么除非市场向人们提供了他们所喜爱的新的食品,否则他们不可能在食物上增加开支”〔英〕弗里德利希·冯·哈耶克著,邓正来译:《自由秩序原理》下卷,三联书店1997年版,第139页。。我认为,哈氏此说可以启发我们思考,为什么在普遍的恩格尔趋势里,不同的经济还是各个不同。
可不是吗,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,消费需求的自由度就增加了。除了那些用以维生的“必需开支”,人们开始有更多的余钱来购买“非必需”用品。既然“非必需”,那么多吃美餐、少买时装,或者多买时装、少上餐馆,都是可以的。不过这个变化一来,各种原本毫不相干的产品和服务,都要挤到一起来竞争买家的那部分“自由购买力”。哈耶克的见解高人一着:如果市场提供了人们所喜爱的新食品,食物开支是可能增加的。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新食品具有如此“致命的吸引力”,以致不但把居民的食品开支拉上去,而且还随收入增加而提升恩格尔系数。但是,用新食品相对竞争力的差异,来部分地解释同等收入条件下恩格尔系数的差异,不会太离谱吧?
“生意眼”至关重要
看看我们的餐桌、食品购物单和大街小巷里的餐饮业吧,市场上冒出来的新食品何其多也!在北京城里满街招摇的“加州牛肉面大王”,我在洛杉矶读书6年可是闻所未闻。“康师傅”据说是一家台湾的“乡镇企业”,到了内地市场,一年的方便面生意就做到了上百亿元。四川刘氏兄弟在饲料市场上直追泰国正大集团的故事,不是改革开放怕永远也不能听到。还有那把大城市团团围住的“白色革命”(塑料大棚),所谓的“反季节果菜”赚去了多少钱?
没有看到谁做过计算,所有这些“新食品”总共增加了多少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。我只能提供一个自信不容易被推翻的判断:倘若这些新食品一样也没有出现,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一定比现在还要不济。“新食品”对增加农产品需求的意义,不容置疑。
提供“新食品”,要靠企业家的“生意眼”。我每次看麦当劳的红火生意,都会增加一点对“企业家创造市场”命题的信心。试想那些从来没有尝过汉堡包的孩子们,怎么就会喜欢那种滋味、那种“吃法”以及那些个颜色和摆设呢?要说是需求刺激供给,本土的饮食习惯不知汉堡包为何物,谁能够凭空提出如此的“需求”来?
事情似乎是反过来的。不是由消费者下单,然后生产者照单生产,而是由“生意眼”先“猜”(或者叫“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”)消费者将欢迎哪种产品和服务,然后不断地“试”,不断地改,直到形成投资、生产和供给。市场的本质,也许从来就是这样的。离开了“生意眼”们前仆后继的“猜”和“试”,哪里会有什么需求的创造和市场的扩展?我们要记住的重点是,粮食、农业和食品,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例外。
抑商即抑农
政府在粮食的供销之间插上一杠子,“生意眼”只好敬而远之。1998年秋冬时节,我听北京“红磨房”的创办人讲他的面粉和面包生意。这位在温州出生,在法国打工并进修了一些工商管理课程的企业家,对大都市中、高档食品市场情有独钟。不料,千难万难生意上了轨道,粮市政策忽然收紧,除了政府的“顺价粮”,“红磨房”不得自行到市场上收购麦子!
有了这个故事垫底,我对后来四川刘氏饲料公司不断向房地产、高科技“转型”之类的报道,就有了新的一层理解。放眼看去,涉足农业和食品的公司,分布的规则清晰可寻:行政干预越频繁、开关越没准的市场(比如粮食和棉花),像模像样的公司越少;有点看头的公司,比方大连、上海的远洋捕鱼,内蒙的奶制品和毛纺品,个个远离“顺价粮”那样的咄咄怪事。
是的,对经济行为的解释,有时可以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可靠。在一个时而开放时而关闭的市场上,谁会打长期算盘呢?既然如此,“生意眼”只好到别处下注。结果,越是“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品”,企业家“生意眼”的投入越发不足。
没有企业家的帮助,农民要在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趋势中,靠食品品种和品质来博取收入的增加,哪里有胜算的可能?由此可见,传统的“重农抑商”思想,大错特错。正确的经济观是:重农必重商,抑商必抑农。政府真的要重农吗?请尽快从粮食市场脱身,放手让“生意眼”在粮食市场、棉花市场和一切农产品市场上大展拳脚。
(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之五)
2001年8月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