汇率评论之四十六:财政购汇的三条筹资通道
2011-06-28 Tuesday 10:47:02
财政购汇的三条筹资通道
——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四十六
周其仁
经济观察报 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
骤眼看去,在维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这件事情上,国家财政是拿不出钱来把央行的基础货币替换下来的。原因简单:增速连年远高于经济增长的财政收入,却怎么也赶不过财政支出的增长。说来不容易相信,超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,在财政上多少年都是赤字。读者翻翻国家统计局年报就可以知道,除了2007年算例外,近十多年来我们的财政每年都是赤字。有变化的,只是赤字规模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长。1997年前的百亿量级,变成后来的千亿量级。今年人大通过的2010年财政报告,赤字第一次达到1万亿人民币。
以此看来,陈云先生当年斩钉截铁讲过的“永远不打赤字财政”(1988,见《陈云文选》第三卷),怕是早就被与时俱进掉了。倒也不难解释,公共资源没有铁的硬约束,那是永远“生者寡、用者众”,出赤字是必然的结果。可以聊以自慰的,倒是中国的财赤水平放在当今世界里还算低的哩。东邻日本国,上一个全球经济的老二,公共债务超年度国民生产总值200%。全球老大美国呢?超100%。
财政都赤字了,还要出手购买外汇,钱从何来?何况还不是小数目:央行账上22万亿以上的“外汇占款”,倘若倒在财政账上,中国的财赤岂不要直追发达之邦的水平?不算存量算增量,这些每年增加几千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,差不多就是数万亿人民币。要财政出粮,有那么容易吗?
个人认为,国家财政赤字固然构成了筹措财政性购汇资源——以此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——的现实困难,但并不是无法筹措财政购汇资金的理由。财政购汇的筹资通道是存在的,让我分三点申论一番吧。
首先,哪些开支能够挤入财政开支的序列,由其相对重要性决定。所以,问题不在于财政有没有赤字,而是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,相对于其他公共政策目标而言,究竟有多么重要?影响相对重大,也就是开支后收益巨大、不开支后果严重的项目,理应列入财政开支的范围。
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到底有多重要呢?讲起来,重大无比。经济上一目了然:人民币对美元升值,中国庞大的出口部门的成本立马上升。那可不是一个小部门,而是创造了相当于GDP30%以上产值、涉及几千万就业的最大的非农产业部门。沿海诸省的地方财政、就业与经济增长,从统计上看到今天也还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。以此而论,汇率对中国可算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再以当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而言——这是国内外媒体常常喜欢放到头条说事的——中国增长一旦减速,还不把全球闹他个人仰马翻的?
社会意义呢?中国出口部门的几千万就业,绝大部分是农民工。他们可没有签得终身劳动合同,下岗就要回家的。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冲击波到达中国的时候,据农业部门的一份调查,说2000万农民工一下子回了农村。狭小的耕地与不可比较的农业收入,如何容纳得下这么一支失业大军?容纳不下,社会还能保持稳定吗?
国际政治的意义更加伟大。须知,“人民币升值”是美国政客挂在口头的要求。倘若中国真的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,那岂不是屈服于美国的压力?一位著名财经评论人在去年6月义正词严地指出,“中国应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”!事情严重到关系国家主权,此论当然很快就成为舆论的主旋律。
把以上几点加到一起,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当然有资格列为我国最重大的公共政策之一。以众所周知、又被上上下下广泛接受的尺度来衡量,我以为与此公共开支,差不多应该排到仅次于国防和行政开支的地位。毕竟评论人的文字是挡不住任何压力的。真要“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”,非真金白银地掏出人民币、然后把进入中国的美元一律按目标汇率统统买下。国家战略由财政出粮,实在名正言顺。
财政预算不够,还有第二条筹资通道。大家知道,我国财政性资源并不限于预算收入,尚有大量国有资源的权益,如国企利润中应归国家股东分配的部分。粗粗看去,把国有权益纳入财政购汇基金,潜力还真的不小。
这里遇到一段公案。现在的国企不是改革前的传统国企,因为经历了结构性改制的风雨,大凡经营亏损和资不抵债的老国企,基本上都改掉了。留下来的,尤其是中央直管的大国企,不但不再亏损,而且盈利数在全球都排得上号。年景好的时候,仅央企利润就高达万亿人民币。这就引来一个热点问题:央企利润要不要上缴财政?
吵来吵去,结果是从国企把利润的10%交给财政开始,逐步体现国家的权益。批评者认为缴得太少,还应加大上缴的力度。国资委的回应,没上缴的那部分就算全国人民留在国企的储蓄,什么时候国家要用,什么时候拿出来就是了。
笔者从来没有呼应过要国企上缴利润的舆论。不是不该缴,而是以我有限的观察和理解,国企之所以能够产生大把利润,其中一个关键的制度安排就是经由“利改税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国企创造的利润可以不上缴。长话短说吧:正因为利润可以不上缴,国企才有今天的利润!看到人家腰缠万贯,高举国家权益的旗帜要求把利润拿过来花花,不是不可以,只是我担心,“创利上缴”制执行不了多少年,国企的利润也许就没了。因此之故,不要说利润上缴,就是对国企收入福利的种种干预,我以为也没有算好账。
但是,全民分享国企利润的潮流又不可阻挡。那么,有没有可以兼顾国企创利动力与国民权益的两全之策呢?现在有了,这就是让国企把尚未上缴的利润打入财政购汇基金。不过讲好还是两权分离,国企用利润购入的外汇,所有权是全民即国家的,但使用权还是归国企。如此安排,汇率稳定目标多了一份财政性资源的支撑,而国企的创利动力多少还保留着,至少比利润悉数上缴的要强。大国企有了自己可用的外汇资源,有助于他们走出去。我的观点,在国内多少还具有行政垄断地位的大国企,惟有走出去,走到没有行政垄断保护的环境里参与市场竞争,才可能真正打出中国国家队的威风。
第三条筹资通道,是财政专项发债,譬如就叫“稳定人民币汇率债”好了。设计好期限、利率和交易场所,国内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掏人民币来购买。别人买不买我不知道,大名鼎鼎的蒙代尔教授是一定要买的。作为“人民币绝不升值”论的理论旗手,在实际上表达一点切实让人民币不升值的意思,总是应该的吧?当然蒙教授可能没有人民币收入,那就算了。但是其他有人民币收入的名家,包括上文提到的著名财经评论人,请不要客气,带头多买证明主张与行为一致,总不为过吧?
以上三大筹资通道,能不能凑够财政购汇所需要的资金呢?我算不出来。公共财政的事情,要经由程序才能决定,才知道最后的结果。至于究竟多少机构和个人愿意买下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债券,也要卖出后才知道。经验说,打口水仗的英雄,轮到掏钱表达主张的当口,临门一脚把球踢入自己门里的糗事,是可能发生的。不过没关系,天无绝人之路,即便财政购汇的款项筹措不齐,还有别的办法,且听下回分解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