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政府与市场 产权与合约 垄断与竞争 价格与管制 货币与金融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     | 农民 土地 教育 医疗 企业家      | 书籍 联系方式 个人空间
浏览路径〉首页/世事胜棋局/ 政府与市场/互相打工的世界


互相打工的世界

2008-09-30 Tuesday 14:36:33

互相打工的世界

周其仁
经济观察报 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

一位德国记者在电话里说,按他们的统计口径,2005年德国对华出口不但没有增长,反而比上年减少了一个百分点。我问什么产品减得最厉害?他说汽车和纺织机械。我又问,上年情况如何?他说2004年德国对华出口增长了15%,因此他的读者很关心中德贸易是不是要走下坡路了。

我不是贸易专家,不过既然他问起来,就尽我所知道的与他讨论了几句。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升了一段,这当然是一个减少德国出口的因素。中国经济的景气变化——例如去年一时间搞得很紧张的宏观调控——则对国内投资包括纺织业投资产生了影响。这些影响微妙而重要,不过要对德国公众讲明白不容易。

但是另外的影响因素,我建议他不妨对德国读者多讲几句。以德国对华出口纺织机械为例,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值得一提。一个就是贸易保护主义驱动下的贸易摩擦,另一个则是技术进步要求的经济结构调整。让我来分别谈谈吧。

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,2005年1-11月中国从德国进口的纺织机械总额为7.97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%。作为世界最大的纺机出口国,这件事情对德国的影响当然巨大。中国早已是德国最重要的机械设备出口市场,如果对华出口持续减少,德国纺机行业以至整个德国经济,一定因此受到伤害。

为什么前年中国进口纺机猛增,去年却骤然而降?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,就是中国生产纺织品和服装的厂家对市场前景的预期,被迫大大缩水!原来世贸协定白纸黑字写得清楚,从2005年元旦开始取消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出口配额。既然再也不受配额的束缚,那些具备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厂家——以及自认为具备竞争潜力的厂家——哪个不准备大干一场?结果从2004年开始,不但现有的纺织生产能力充分开动,而且纺织投资急升,市场对纺织机械的需求也急升。

人们一定大大低估了“配额”束缚生产力的严重程度。反映到数据上,所谓的“后配额时代”刚刚开闸,2005年头两个月中国对原设限地区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增加了75%!国际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溢,入口国消费者因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欢天喜地——据说美国高中生平均拥有17件衬衫,为美利坚合众国建国200多年以来所仅见。中国的生产厂家呢?个个开足马力,扩大规模。这就是2004年中国纺机进口激增的原因。

惟一向隅而泣的,是那些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商。原来那些已经会造飞机的国家,仍有不少人还在生产衬衫!过去他们有“独到性优势”保驾护航——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的质量、款式和品牌,使中国、越南、印度等国的出品根本难以望其项背——但是随着后起之秀的技术和管理进步,发达国家厂商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大幅收窄。接着是靠“配额”保护——“配额”者,不过是市场竞争力丧失者的保护伞——可是随着2004年底取消配额的大限到来,市场份额横竖守不住。

再接下来的把戏,就是“讲政治”迫使竞争对手让赛。总有政客乐意出头,以此换取选票和政治支持。国家机器为此开动,什么“特保条款”,什么“扰乱市场的威胁”,什么“dumping(倾销)”统统来了。实在是讲不通的道理,人家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卖给你,受到入口国家消费者的由衷欢迎——否则贸易量不可能大增——何罪之有?

不过,还是引起一场热闹。贸易摩擦的气氛一下子搞得紧张起来,不少舆论想当然地以为,那一定是中国、越南、印度这些国家正在发挥比较优势的生气勃勃的出口部门做错了什么。更有甚者,认为谁在市场竞争中占了上风,谁就应该率先调整,否则经济断然没有前途。国际级的大牌经济学家,“技术性”地建议中国主动给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加税,以换取贸易对手的从轻发落。不过没等已宣布的加税方案执行,欧美就启动了“特保”程序,重新要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,于是才引出中国商务部长的那句名言:“你给中国出口厂家加上半斤,我就移走八两”,让那些不懂中国度量衡旧制的老外记者听得一头雾水。最后的结果,闹一闹还是有甜头——本来应该寿终正寝的“配额制”,活活又被延长了好几年。

大国政府之间当然要讲大局、搞妥协。但是市场的反应是另外一回事。对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来说,既然出口受欧美业界加政府的杯葛,订单减少,他们的开工规模当然要调减。然后就是在预期受到打击的条件下,大幅度降低投资,延缓、停止甚至取消进口纺机的合同,降低对纺机的需求。去年6月,我在浙江嘉兴看过几间纺织厂,土地紧到那样的程度,但还是空着很多场地%请教原委,东道主说出口订单减了,前景茫茫,原订的纺机宁愿认罚,也不敢用。这就是本文开头令德国记者忧心事件的由来。不过也不单单是中国从德国进口的纺机大幅减少,2005年1-9月中国全部纺机进口比上年减少25%。作为全球最大的纺机出口国,德国不过感受更深一点罢了。

很巧合,德国也是中国纺织品的大市场。每年德国购买中国纺织品的金额(2000年为7.67亿美元)大体与卖给中国纺机的数目相当。远远望去,中国不断从德国买回纺织机械,又不断卖给德国纺织品。既然一方的购买力来自另外一方的购买力,你少买我的产品还不等于减少了我买你的产品?没有人说这是花前月下的美妙关系,但是就是在激烈的竞争、冷静的计算和精明的盘算下,贸易各方难道就没有一损俱损、一荣俱荣的共同利益?

教训简单,给中国纺织品出口制造麻烦,就是给德国纺机出口制造麻烦。回头说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命题,“资本雇佣劳动”还是“劳动雇佣资本”?可以吵出很多不同派别的意见来。不过无论谁雇佣谁,最后都是被消费者雇的。产品和服务没有人出价,谁也不会雇谁。换成当今流行语言,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打工的世界里。利益的差别、对立甚至冲突总是有的,但是谁也离不开谁。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贸易摩擦的威胁是不值得高估的。

本文归类为:世事胜棋局/ 政府与市场。请用RSS2.0功能订阅本站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