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把温度计搞对头
2008-09-30 Tuesday 14:34:44
先把温度计搞对头
周其仁
中国国家统计局年前公布2005经济普查的部分结果,把全世界吓了一跳。中国的经济总量一下子比原先统计的高出了17%——绝对数达几万亿人民币,差不多等于印度经济的42%!这新增GDP的绝大部分来自三产,就是说,中国服务业的实际贡献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低,经济结构的失衡也不如原先以为的那么严重。
这是很过瘾的出错。想想看呀,21世纪全球经济大比拼,哪个国家不希望经济增长再快一点、再多一点!问题是谈何容易。举目四望,持续保持9%增长的经济寥寥无几。中国呢?加上本次经济普查的“偏得”,过去5年的年增长率直逼10%,而过去27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.4%!
不过,经过这次统计的调整,是不是就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总量和结构?个人之见,还有不小的改善余地。 撇开从各种方面干扰统计的利益冲动——事实上,我们知道这些歪曲数据的动机难以一下子撇清——单单因为经济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,要在统计上前后一致地反映这变化行为的量的特征。这种情况,不经过长期努力,难以做好。容我举两个例子说说吧。
第一个例子是农民收入。传统上,中国小农家庭远离市场的工资合约。人民公社以及随后而来的家庭承包经营,也没有改变这一点。因此,向来以“农民纯收入”来统计农民的所得。什么是“农民纯收入”呢?简单讲,就是用农民家庭的总收入减去“生产性的物质消耗”——就是买化肥、农药、种子等项的开支。这样的纯收入,代表农民可用于养家糊口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。
但是,当农民家庭中一个或数个成员,离乡背井到其他地区打工时,原先的“农民纯收入”调查就面临很大麻烦。因为这些外出的农民工,当然要在工厂和城镇发生一笔他们自己的生活开支。这种生活开支比城里人要低一大截,但通常高于他们在农村的消费水平。问题来了:这笔不大不小的民工外出生活开支,算不算“农民纯收入”?
在现行体制下,这些打工农民的身份永远是农民。从这点看,他们在城镇工业的收入当然只好计入他们户籍所在地的“农民纯收入”。问题是,负责调查他们家乡农民收入的统计工作人员,从何观察、记录、报告这些农民工在外的“全部收入”呢?比较靠谱的,可能是外出民工汇回或带回老家的现金。但是,那仅仅是部分所得,民工在外的个人消费和储蓄就漏报了。
如果外出民工的数量很少,上述误差可以忽略不计。但是今天中国城乡之间的大门洞开,外出打工人数的下限值是9000万,上限值是3个亿!在“农民纯收入”传统范畴下,任何很小的关于外出民工实际所得的低估,都可能带来“失之毫厘、谬之千里”的效应。
第二个例子是服务业。早就观察到中国工业公司的营销部门和工作人员数目惊人。1996年到山东看一家洗衣机厂,他们告诉我说每1.5个生产工人就有1个营销人员。1998年到TCL参观,主管全国营销的袁总介绍,他的领导队伍与生产线工人旗鼓相当。去年有机会参观华为,员工结构的大数是市场部门30%,研发部门40%,生产部门12%!这些我称之为“工业内的服务业”,要是独立出来为工业服务,你说中国现在的服务业占比例如何?
没有机会看工厂,那就进饭店。君不见神州大地饭馆卖酒精饮料的,十个里面差不多有七个是酒厂派驻饭店的员工?他们在工厂里领薪,创造的附加价值也计入工业,但说实话,他们从事的难道不是地道的服务业?
去商场看看也一样。全世界没有的现象,顾客一进门,就冲上来热情介绍商品的,一般不是商场员工,而是该商品厂家的派驻人员。“顺德电器”是华南一带对品位颇有讲究的电器连锁店,老总说他们店的“工厂派驻营业员”的比例比业内低很多。我请教是多少,他的回应是三个派驻的对一个本店的!
正因为这些观察在手,我已经习惯了凡看到关于经济结构的数据,就把它翻过去。那些煞有其事要“改造我国经济结构”的庞然大计呢?翻得就更快了。实际情况还搞不清楚呢,批评、主张、建言一大堆。这样的“经济研究”没什么意思吧?
顺便发句牢骚。统计数据的误差一旦影响了对经济走势的判断,有时也有为祸不浅的效果。别的不论,前年春天把政府、银行、企业搅得地动山摇的“宏观调控”,是不是需要重新得个“讲”字?记得当时最重要的根据,就是“投资严重过热”——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46%。现在,这个数据的分母被查明严重低估,倘若没有可靠的证据说分子也被同样低估,那么“投资严重过热”的指控,仍然可以屹立不倒吗?
倒霉的是戴国芳。这个拣废铁废钢出身的“钢铁痴迷”,怎么就成了全国的风口浪尖“人物”?为什么未经司法定罪——到今天也没有看到法院判决——戴国芳就几近倾家荡产?当时有评论跟得紧,一口咬定“铁本动摇国本”。未免言过其实了吧?戴没有贩假害命,也没有制造矿难,不过就是做梦也想多炼一点钢。也许他讲过“赶超宝钢”之类的大话,也许他在交税和银行借款上有纰漏,不过冷静回顾,要不是有关政府部门当时极度担心“投资过热失控”,戴的个人命运很可能就因此不同。
不知道动辄就吵“过热”“过冷”的专家是不是同意,先把温度计搞准确了再说别的吧。
2006年2月22日 星期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