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》途中手记
2011-02-14 Monday 17:04:59
《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》途中手记[1]
周其仁
准备就汇率和货币问题写一系列评论,是去年春节休假时的念头。那时,在《经济观察报》开设的专栏已经停了好长一段时日,编辑正催我重新开工。写专栏这回事,停下很容易,重新开工就难了。开了工再停下,好像更容易。思来想去,决定选“系列评论”,无非给自己增加一点开工复停的成本,好逼自己就范。
到北大任教以来,先后写过三个系列评论。第一个是1998年开始参与电信市场开放竞争的讨论,在《财经》杂志开的头。胡舒立以“未完待续”之法,逼我在该刊连发三文,举出了“三网合一、数网竞争”的标语。电信网络向来是政府独家垄断的领地,主张数个电信网络彼此展开市场竞争,要阐述的理由当然不少。于是,在《经济学消息报》开始一篇接一篇讲述意犹未尽的话题,中心题目还是电信基础网络为什么也可以开放。总共写了十多篇,加上先前发表过的,集成一本小书由三联出版,书名就叫《数网竞争》。
过了几年,故伎重演。这回系列评论的主题是“农民收入”。当时关于农民收入增长低迷有不少讨论。自己出身杜润生门下,怎么算也与中国农民问题脱不得干系。当然,离开农口数年,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读了几年书,再转到北京大学任教,不免就想选一个理论性的题目来舞枪弄棒。选到的是费雪的框架,把“收入”看作是得到法律界定和市场交易再界定的资产提供的服务。在此框架下,农民收入问题,要从农民拥有资产的权利界定状况里去找寻原因和改善的办法。那个系列(“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”),一口气写了20篇,外加余言6篇,一并收到《收入是一连串事件》,由北大出版社出版。销售记录表明那本小书卖的还不错,也许逛书店的朋友一看“收入”当头,先买进一本再说吧。
第三个系列评论集中于医改。大约2003年以后,香港和内地的一些论者把大陆的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,诊断为“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化的恶果”。他们开出的“药方”,当然是反市场化之道的由政府包办医疗。一时间,医改讨论铺天盖地。连一些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毫无认知、对社会实际生活常识也不多的“专家”,居然也煞有其事地要为13亿中国人设计“整体医改方案”。这倒给我提供了一个调查研究的题目,从头探查医疗服务的行为、问题和令公众不满意现象的真正根源。这组评论写了41篇,集结成书《病有所医当问谁》,有的书店还真把它陈列在医书的书架上。
这三个系列评论,写出了一些心得。第一,选题要集中,为读者广为关心;第二,作者要有持久探查的热情,至少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,有决心着手连续的调查;第三,内容可以分层次,容许细细道来,久说也不那么令读者生烦。这三者,缺一不可。不是热门话题,关心的人太少,一般不宜选来作为系列评论之题。很多舆论的热议,问题的内涵不够,讲不了几句就没得讲了的,也不适宜。最要避开的,是自己懂得不多又没有探查的持久动力,上了手开篇,自己会给自己坐蜡的。
掂量再三,“汇率与货币”够份量。首先,拜外国政要和舆论鼓噪之福,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早就被炒得沸沸扬扬。由此带来的思维惯性,是不少人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“对外的”,属于中美经济关系、中欧经济关系或中国与全球经济关系的范畴。这就给本系列评论造就了一个阅读方面的“市场”,因为我的认识,汇率问题也对内,是一部分中国人与另外一部分中国人的经济关系问题。把“汇率”与“货币”(准确地讲,是探查“人民币汇率稳定”与“人民币币值稳定”之间的关系)联系到一起,问号就有吸引力。
其次,汇率和货币问题深不可测,专家自有越讲越深的理由。要拿到报刊上来公开讨论,作者自己先要弄懂、弄通。我是讲过“懂钱容易懂货币难”的,那是说我们对拥钱在手的那一段还有直接经验,一旦把钱花出去,大家关心的就是换回的商品,而对流入他人之手的钱就不那么关心了,所以谁也没有跟着钱在市场里转来转去转到底的经验。“货币”者,偏偏就是流通中的钱。从已知的“钱”向未知的“货币”前进,是知识上的深度探查,大有可为也。
最后,货币的现象与本质、以及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(汇率)变化,涉及的层面既广且深,展开分析的层次毫无问题。这点考虑也为事后所证明。翻阅这组系列评论,从“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”这么直白的问题入手,转向实际形成人民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制度特征,转向央行和基础货币在人民币汇率稳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后果,转向当代为什么守不住固定汇率,转向我国货币的主动超发到被动超发,再转向本轮通胀的由来和后果应对,才几个层面呀,已写出去30期了。
题目受关注、自己有探查的决心和热情、内容的允许分解层次,那就开工吧。专栏刊出以来,据说读者的反映还好。元旦前《经济观察报》刘总编和本栏目的责任编辑殷练女士约我餐叙,态度客气,鼓励继续。我心知肚明,与两位的交情归交情,但市场还是市场。这家报纸不靠订户靠零售,最后要读者买账才算。这次,《南方周末》横向评选,对我这组尚未完成的系列评论也礼遇了一下,分明也是代表读者带给作者的鼓励。要说有对不住的地方,是在专栏里开列了邮箱,但基本没有看、更没有回复读者发来的问题。不是漠视读者意见,而是在习惯上,探查一个问题时全神贯注,把自己以为搞明白的先写下来,等到全部刊出可以集结之时,再认真看了各方意见,全盘做一修订。
读者也许关心这个系列评论还有多少没写完?老实讲,我也不知道。大体想过还要转几个层面,包括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策略的选择,以及增强了汇率弹性之后,人民币本身以什么为锚。不确定的地方是,本轮通胀还在发展,派生出来的题目想回避也回避不了。这也算新的经验:实际经济情况、题目、以及我们的探查一起在变。从经济研究的角度看,当下的中国遍地黄金,我等有幸生逢其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[1]新年前,《南方周末》编辑来信,告知要把我在《经济观察报》发表的专栏《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》选入他们编选的一本文集,按设计的体例每位作者要写一篇手记。我回应那个系列还没有写完,可不可以等写完了再说。编辑的意见是年度文选以2010年的发表为界。那就依了编辑的,写就这篇途中手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