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政府与市场 产权与合约 垄断与竞争 价格与管制 货币与金融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     | 农民 土地 教育 医疗 企业家      | 书籍 联系方式 个人空间
浏览路径〉首页/教育/读《我心所依》感言


读《我心所依》感言

2009-09-16 Wednesday 17:54:37

读《我心所依》感言

周其仁
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
2009年8月15日

这本书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文字。那是真实生活的记录。统计数据描述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,应该也是真的。不过这么大一个国家,总还有很多地方、很多家庭承受着挥之不去的贫困。倘若偏偏生在平均数以下的阴影里,年轻人要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?

我自己没有答这道题的资格。生在上海人喜欢说的“大上海”,父母都是专业人士,家境可算富裕。不过,小学中学的不少同学,经济状况非常差。当年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叫胡顺华,文、数、字画都是奇才,但家里兄弟很多,他父亲是位司机,薪水低,一人工作,拉扯着住在棚户区的一大家子的生活。记得认真访问过他的母亲,算来算去每月每人平均生活费只有8元人民币——在1960年代的大上海生活!我和顺华是在区少年宫美术小组认识的,常到市美术馆一起看画展。顺华从来不坐公交车,都是走去走回。我妈妈管教孩子的准则是从不给零花钱,有什么“合理需要”,要孩子提出来经过批准才“拨款”的。本来看画展的车资是合理需要,可是后来我就不申报了。妈妈问起,我说顺华走路,我也走路。是的,在困境里不认命的那股倔劲,对同伴有很大的感染力。

后来下乡,再后来到各地农村调查,知道天下还有远比我上海那些穷同学朋友更为贫困的地方和家庭。“家贫万事哀”的日子很可怕,而更可怕的是机会的匮乏。富裕人家孩子随手可得之物,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却几乎永远不可企及。不过老天也有公道的一面:机会来的容易的,不那么懂得珍惜;机会很少的,与命运拼搏、奋斗的意志和毅力往往强大。生活阅历告诉我,后者才是改变自己、家庭和国家命运的可靠力量。当我再次从黑龙江考入北京以后,又结识的一批朋友当中,逆境而上取得成就的很多。数几位我熟知的教授吧:宋国青、张维迎、陈志武、林毅夫,全部出生在乡下,家境没有一个在平均数之上的。不过,他们的自强精神、奋斗意志和毅力,成就了学问,也对提升堪称奇迹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数,做出了一份贡献。从旁看去,“贫不移其志”,应该是一条共同的经验吧。

考入北大的贫困家庭同学,已经站在人生重要的起跑线上。大家写下自己的经历,记下自己的感受,不但可以互相激励,还能够感染他人。别的效果不好说,当我自己再上讲台的时候,会记得在座的有尝过汗水滋味的同学,有哥哥六年级辍学打工供自己深造的同学,有为减轻妈妈的劳累、打着三份工来听课的同学——总要更认真备课,才对得住他们吧。
 
注释:

1、《我心所依》是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编的一本书,收集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的作品。读了很受感动,应主事同学的要求写下这篇感言。

本文归类为:教育。请用RSS2.0功能订阅本站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