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政府与市场 产权与合约 垄断与竞争 价格与管制 货币与金融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     | 农民 土地 教育 医疗 企业家      | 书籍 联系方式 个人空间
浏览路径〉首页/病有所医当问谁/ 政府与市场/批评里的教益——医改系列评论之十九


批评里的教益——医改系列评论之十九

2008-09-30 Tuesday 16:39:41

批评里的教益

——医改系列评论之十九

周其仁
经济观察报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

毛泽东1965年对卫生工作大不满意,当然不是因为全盘公医制。尽人皆知,普天下最坚持“一大二公”理想和改造纲领的,非毛主席本人莫属。问题是,在已实现全盘公医制的条件下,广大农村的医疗服务状况,为什么还是落后得令他老人家感到忍无可忍?是年6月26日,毛泽东关于卫生工作的谈话,要问的就是这件事情的究竟。

说来不容易相信,当年震动天下的“626指示”,于今居然找不到一个官方文本。《毛选》和《毛泽东文集》各卷,收选的著作都不到1965年,当然不会有这篇谈话。中央文献研究室1996年出版的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》,第11册收入毛泽东从1964年1月到1965年12月底的批语、文电和谈话记录,其中倒有一篇“关于卫生工作的重点问题”,并注明“这是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同医务人员谈话”。可是印出来的,全篇只剩一句话——“要把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(见《文稿》11册,387页)!

可是同一册《文稿》,第428页的一条注释里却又交代,“今年六月二十六日,主席对卫生部提出了严格的批评”。无须考据,那一句“要把医疗服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,是怎样读也读不出“严格批评”的意思来的。看来,毛主席的那次谈话并没有被完整收入《文稿》出版。

好在“626指示”在当年广为流传,有不少民间版本。杨念祖用的版本,来自《红卫兵资料续编》,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。张开宁等编写的《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》(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),则用了中央卫生部办公厅当时下发到卫生系统的文件,在不少医学机构和地方档案里都可以找到的。还有网上多个版本可以互相对照,可知毛泽东的那篇谈话,不只讲了一句话,14个字,而是讲了20句话,足有557个字。

本文并不关心,为什么毛主席的那篇“最高指示”,在几十年之后还不能正式刊发公布天下。

我们这里关注的是,在当年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意见里,还有没有什么内容值得今天部署医改的时候也加以考虑和注意的?我的看法,还是有的。最基本的一点,就是当年毛主席和他的卫生部长之间关于卫生工作的认识分歧,反映了我国医疗服务事业长期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矛盾,即以城市为基础发育而成的现代医学成果,怎样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分享,如何向居住极其分散、经济文化极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辐射和扩展?

“626指示”从劈头盖脑的批评开始:“告诉卫生部,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,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。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。一无医生,二无药。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,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。”这明显超出了“严格的批评”范畴,而是上纲很高的严厉批判。不过,谁让毛泽东抓到了最要害的事实——占人口85%的农民无医无药,得不到治疗?

讲过了,毛主席当然不可能从反省、怀疑全盘公医制来分析问题。不过,全盘公医就是政府全盘控制卫生医疗事业。既然行政全面控制,那么出了问题,还不就是惟你卫生部是问?这一点重要。今天一些人主张“政府主导”的医疗模式,应该不仅仅就是给主管部门增拨款和扩权力吧?搞“政府主导”首先要加重行政责任,总不能管头管脚的权力集中于行政部门,出了问题却拿什么“市场化”来做替罪羊。

怎么解决问题呢?毛泽东找到的切入点,居然是改革医学教育。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:

“医学教育要改革,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,华陀读的是几年制?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?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、初中生,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。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,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,就算本事不大,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的要好,而且农村也养得起。书读得越多越蠢。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,培养医生的方法,也是为了城市,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。”

这里讲的,其实是医疗服务准入。因为政府规划一切卫生医疗服务事业,包括了决定什么人、够什么资格才能行医。任何一位现代的卫生部长,都不可能想象,到20世纪60年代,还可以允许任何未经现代医学训练的人就执照行医。可是要论现代医学人才培养,就是“高中毕业”也要选佼佼者才行。“高小毕业”不过也就是刚刚脱离了文盲,连“学医”的基础知识也不具备,怎么“学三年就够了”?

毛泽东不是这么想问题的。他看重的是结果:按现代标准培养的医生,中国有那么多吗?他们能去农村吗?就算去了,农民们养得起吗?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,与其曲高和寡,还不如从实际出发,大幅度降低学医门槛,进而大幅度降低合法行医的资格门槛。毛主席不是不知道,这样培养出来的乡医水平低,可是他认定,“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的要好”吧!

我认为,这是“626谈话”最令人欣赏之处,灵魂就是实事求是。从经济条件想,几十户、上百户农家积聚而成的村落,以传统农业为生,交通又是那么落后,怎么养得起现代医生为之服务呢?!做不到的事情非要坚持高标准,结局还不就是“农民缺医少药,得不到医疗”?两相权衡,还是允许“高小毕业学三年”、就算本事不大也聊胜于无的赤脚医生上阵吧。

甚至连那句“书读得越多越蠢”的激愤之词,放到农村的背景里也有几分道理。今天我们都知道,分工无非就是知识的分工。传统农村人口积聚水平低下,分工不可能深化,知识分工也就没有条件展开。我自己算是在乡下生活过多年的,每每想到,像今天这样集中于知识的一个小小分支为生,在农村怕连生活都没着落的。看在农民眼里,不是蠢,又是什么?

但是毛主席的那次谈话,还有今天在我看来脱离实际的一面。那就是对于城市医院的发展、以及医学高精尖难题的攻关,差不多一概采取轻视、排斥甚至蔑视的态度。最离谱的也许是,“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、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,其余的都到农村去”。从这点看,当时被批评的卫生部长可能还掌握着部分真理。因为离开了基于城市的现代医学的发展、辐射和带动,农村的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,讲到底也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这段公案留给我们的另一面教益,下次再谈吧。

本文归类为:病有所医当问谁/ 政府与市场。请用RSS2.0功能订阅本站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