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政府与市场 产权与合约 垄断与竞争 价格与管制 货币与金融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     | 农民 土地 教育 医疗 企业家      | 书籍 联系方式 个人空间
浏览路径〉首页/教育/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/增加选择——再谈长兴县教育券


增加选择——再谈长兴县教育券

2008-09-13 Saturday 09:11:50

增加选择

——再谈长兴县教育券

周其仁

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在长兴开会,专题讨论教育券。会议的开法很特别:省里并没有下令各市、县教育局的领导一定到会,而是印发在国内率先实行教育券的长兴县的做法给各地,然后请“对实行教育券感兴趣的”地方领导自行决定是否出席会议。这种“增加选择”的办法,正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心所在。

学券制增加机会

许多人谈到教育,特别是农村教育,似乎只有一个话题:如何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拨款。他们从不关心另外的问题,比如:现有的教育拨款究竟效果如何?有没有办法改善现有教育拨款的使用效率?如果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,对于动员更多的资源——可不单单是财政拨款——投入教育,将有什么样的影响?

是的,实行“教育国有化”模式多少年,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得不轻。除了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拨款,然后把款项拨付到教育行政部门,再由教育行政部门拨付到公立学校,天下难道还可以有别的办法办教育吗?

打破思想禁锢,常常要靠发现新的选择机会。当年,弗里德曼教授提出“学券制”(school voucher)的主要根据,就是即便是由政府办教育,也可以有两套不同的办法:第一,把教育款项拨付到公立学校,然后让孩子“免费”上学;第二,把教育经费以学券的方式发给每个有适龄学童的家庭,由学生和家长持券择校——去哪一家公立学校听便,去公校、私校也听便。

比起唯一的政府独办公立教育,学券制无非增加了一个选择。从政府的角度看,原来有多少教育经费,现在还是有多少,没有变化。变化的,不过是原来政府用右手拨款给公立学校,现在用左手发学券给学生及其家长。

但是从学生及其家长方面来看,“学券制”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——持券在手,可以在给定的条件下挑选学校。他们原来可以享受政府教育补贴,但不可以自由选择学校,也不能自主评价教育服务的质量。在“学券制”下,他们享受教育补贴的数量没有减少,但是选择和评价的权利却增加了。

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,“学券制”还增加了他们“追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”的机会。在政府公办教育的体制下,平均花费多少资源是一个“公共决策”问题——一旦作了决定,大家只好接受。当然这并不是说,公办教育制下每个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就完全相等。争取“挤入”重点学校的努力,还有那到处可见的家教和补习,在各个家庭之间显然不是平均的。但是,要为孩子接受正规教育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,就不那么容易了。美国——还有今天中国的部分地方——的富裕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。但是那样一来,他们作为纳税公民应该享受的免费教育权利,就只好放弃了。至于那些尚不那么富有的家庭,要增加教育投资的需求在原体制下是被抑制的——他们被迫让孩子留在“免费的”公立学校里。“学券制”可以释放这部分需求,正如在公家分配的住房可以出售以后,一些家庭就可以问鼎较好的住宅一样。

连锁的反应

从学校方面看,实行“学券制”后只是增加了他们“被选择”的机会。是的,学生和家长持券在手,难免对学校、老师、课程和服务态度要变得挑剔一点。他们可以投票——其实是投券——表达自己的喜好。学校和老师呢?站在“被选”的位置上,好像总是被动。

幸亏只是“好像”而已。我们不妨问一句:好的学校、优秀的校长和教师,实行“学券制”后将会怎么样?答案是,他们的“市值”将大大提高。以学券——连同家长们追加的教育投资——表达出来的需求,怎么不会指向好的学校、校长和老师?新的供求形势之下,结果不难推测。

那些具有“改进”潜力的学校和老师,实行“学券制”后的变化将十分醒目。其实无论教师还是教育组织,皆大有改进的可能性。政府拨款办“免费”教育,改善和不改善之间的差别不是那样大,激励不足,何必费力改善?现在由教育的“顾客”持券挑选,善者资产升水,不善者跌价,大家的改善动力增强了,行为就不一样。

但是要讲清楚,“学券制”的连锁潜力要靠连锁的制度变化来发挥。就是说,单单把教育拨款改成学券是不够的,还要顺应教育市场的要求,进行一系列的变革。其中最紧要的是,放松对教育的行政管制,开放学费的市场定价,允许学校之间的购并和重组。优秀的校长和教师不但有更高的市值,而且拥有更大的事业舞台,由此刺激更多的个人和机构改进课程、教法和学校管理,这对我国教育是有利的吧!

障碍所在

如果政府从来不曾“亲自”办教育,今天推行“学券制”的麻烦要小得多。过去伴随国家教育经费一起下拨的,还包括什么人可以当校长、什么人可以当教师、什么算合格课程等“标准”。这些标准,与学生及其家长着眼于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标准之间,或多或少存在不一致。一旦“学券制”推行,上述差别就将暴露无遗!

标准之变向来要损害一些人。产业部门如此,教育部门也如此。过去看是合适的甚至优秀的,现在看来可能并不合适也不优秀,这是大难题。都是活生生的人,各有各的来历,大家都要面子,是人之常情。倘若摆布不开,教育券搞起来就难了。

这是我们极力主张“学券制”一定要与教育定价自由相配合的理由。质量稍次——虽然过去被认为很好——的教育服务,收费低一点,总还有市场的。考虑到我国相当多的农村严重缺乏师资,我们认为“学券制”导致的教师“下岗”压力,远远被高估了。

可能被低估的障碍,倒在于人们习惯的思想方法。多少年我们的社会习惯于由政府独家办教育,使人们难以想象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办教育,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办由财政资助的教育。很奇怪,想象力受到束缚的地方,“危险”往往被夸大。这种时刻,需要一步实际行动。试试看,做做看,代价其实没有那样大。

2002年12月23日

本文归类为:教育/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。请用RSS2.0功能订阅本站内容。